MENU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友媒视角| 深圳成为中国农业科研“国家队”人才吸金石

2018-09-25 10:52:00来源: 深圳商报 张妍

【字体:

  

  把深圳人才环境优势与中国农科院这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优势高位“嫁接”,日前中国农科院在深圳建立首个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依托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将大鹏新区打造成为中国农业科学全产业链、多学科的人才高地。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等为人才服务交流中心揭牌

  9月,美国“海归”博士H(化名)已与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和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确定了共同引进的意向。棉花所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可是位于河南安阳,要被家安在“中原腹地”,还得考虑配偶就业和子女教育问题,H很犹豫。深圳是国内一线城市,有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又有IT与BT相结合的优势,可是做棉花研究需要品种资源材料,深圳却无法提供。

  怎么破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尝试以深圳农业基因组所为突破,在深圳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推进人才跨所交流合作。作为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下属38家科研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不少因为地处偏僻,长期面临人才难以引进的局面。以棉花所为例,这三四年除了自身培养的研究人才外,几乎没有外引研究学者。

  突破的关键是实现“人才共享”,先进地区引入的人才要与内陆地区共享,共同完成科研课题和项目。“这事只能在深圳做成。”深圳基因组所党委书记骆建忠告诉记者,深圳之所以成为突破口,一是因为这里的人才吸引力度大,比如在大鹏新区引进海外C类人才,可获市级补贴160万,新区还配套160万,如果纳入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的每年还可以获得工资1:1补贴,最高不超过30万。同时在税收、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等方面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确规定。二是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已摆脱了编制的捆绑,像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就是一家突破了编制和级别限制的新型科研机构。三是深圳有深厚的科技信息产业支撑,成果转化率和成功率都较高。他认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宽松的创新氛围和优异的转化土壤是深圳人才引进的最大优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非常重视此次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成立,新到任的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外出调研,率先来到深圳并亲自为中心揭牌。除了为整个中国农业科研储备人才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各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深圳加速聚集高科技人才。

  “深圳的城市吸引力毋庸置疑,但建市时间不长,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农业科研和生物科研方面人才相对不足。”骆建忠表示,结合深圳国际生物谷的规划建设,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科研所的专业优势为深圳培养一支高端、前沿的生物科研人才队伍,让深圳成为中国“农业科研”的创客基地。

  据悉,除了海归博士H外,目前还有另一位海归博士也正尝试通过这种新的人才引进模式共同引进。“下一步,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还需要不断磨合,但肯定是朝着以人才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方向前进,不排除‘一人一策’、‘一个团队一个模式’。”骆建忠透露。

 

TOP TOP